创始于光绪19年(1893年)的“广利粽子”已在松江泗泾古镇扎根126年。
凭借着鲜香软糯,入口即化的质感,广利粽子屹立百年而不倒,斩获多项大奖,并于2015年被列为“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好口碑源于用苦心。广利粽子中凝结的是制作者的高标准选材、高水平手艺和高尚情怀。
来自福建的新鲜箬叶,修长宽厚;煮透沥干的香粳米秸杆,清新劲挺;安徽南陵的上等糯米,晶莹饱满;精心腌制的猪后腿肉,酱香四溢。
原料质量上乘决定了粽子极高的味觉上限,而包粽子的纯熟技巧则为精品广利棕的出炉锦上添花。
折斗装馅、压实定型、捆扎入栏……不过几秒流转,一只250g的油亮大肉粽就已制作完成。无论是头发灰白的奶奶级员工,还是稍显年轻的后辈阿姨,店中人人都有着这样的好手艺。两方长桌拼成的工作区,许多双巧手上下翻飞,灵活移动着。看似熟稔轻快的每一步背后都是多年实操的经验积累。装量合适,米粒紧实,棱角分明,每一个都是广利粽子的基本构成。
除了绝佳的原始食材,焖煮环节同样至关重要。
400颗广利粽整齐码放在独家定制的大型蒸锅中,享受着最古老的压力“按摩”。
老汤混合着新汤,醇香中注入清鲜。
煮1小时,焖3小时,保证粽子既不夹生也不过于糜烂。
每逢端午,不大的店铺提前几天就开始排起长龙,其中不乏驱车几十公里特地前来购买经典广利粽的顾客。大肉粽、蛋黄粽,满足咸口客人需求;血糯板栗粽、赤豆蜜枣粽、白糖桂花豆沙粽,供嗜甜者大饱口福。凌晨3点早起备料,两口蒸锅同步启动,24小时,5000只粽子,店里仍然临近中午时分便有品类售罄。
王佩华阿婆,广利粽子的传承人,今年已经75岁了。广利粽子历经时光洗礼仍备受欢迎,离不开她与其他手艺人的坚持。未来,广利粽子还要继续寻找新的生长力量。
百年好味道,传承岁月长。
制作 | 刘亦婷
编辑 | 刘亦婷
指导老师 | 赵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