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本学期,20级本科新闻和19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2021年9月由陈红梅老师主讲。国庆节后,同学们进行新闻采写综合练习,陆续提交课程作业。经补充采访修改完善后,任课老师将挑选一部分优秀作业,不定期刊发。
“我就是心脏不好,经常胸闷,有时候晚上也睡不着,以前也怀疑是冠心病什么的,去医院体检又瞧不出什么问题。”2021年10月14日上午,家住虹口区曲阳路的张奶奶正坐在鲁迅公园广场中央的蓝色塑料棚下,向医生询问困扰自己已久的老毛病。
医生用听诊器听完心跳,询问具体做过哪些检查后,告诉张奶奶心电图检查不解决问题,准确的检查需要冠脉造影或者冠脉CT,“咱们老年人这种症状,最怕就是冠心病,”在医生的建议下,张奶奶决定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这是鲁迅公园2021年重阳节敬老义诊现场的一幕。在欧阳路街道的组织下,来自上海市和虹口区的6家权威医疗机构的的34位专家参加义诊,以其专业又便捷的就诊模式获得不少老人的称赞。
这已经是虹口区欧阳路街道今年第2次举办此类的义诊活动。近年来,街道深耕老年人文娱休闲、医疗保障等方面建设,致力于丰富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公园就是我们最好的养老院”,鲁迅公园作为“家门口的温馨港湾”为老年人带来了切实便利。
义诊医生正在接受老人的问诊
健康绿码即可入场,热门专家问诊名额供不应求
上午9点32分,义诊活动正式开始2分钟,鲁迅公园广场入口处的通道已经排起了27人的队伍。
“有人8点多就在这里排队了!”61岁的陈大爷在队伍中来回活动着肩颈,24℃的早晨,他的额头已冒出了汗珠。
即将排到队首的陈大爷告诉记者,他已经排队将近40分钟了,是今天最早一批前来排队的人。“我这个颈椎是老毛病了,之前都要戴那个牵引器的,痛起来要命,根本坐不下去!”陈大爷家住鲁迅公园附近祥德路,他的颈椎病经过一段时间的牵引按摩缓解了不少,半周前又感到有些酸痛,不清楚是否要再次接受治疗,打算今天向医生进行咨询。
一些居住地较远的市民也专程而来。记者在队伍的末尾采访到了家住虹口区场中路忠烈小区附近的杨阿姨。在虹口新闻上看到义诊信息,她特意坐半小时地铁赶来。这也是她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义诊活动。
“平时去医院挂专家号的人非常多,经常抢不到号。更不用说一次性咨询多种病症了。这次义诊一来好几个医生,有什么毛病都可以给你讲到。”杨阿姨告诉记者。多位专家医生同时坐诊答疑的机制弥补了医院看不同病症需要多次挂号、以及挂专家号难的问题,给老人们带来了方便。
活动现场排起的长队
义诊虽缺少大型仪器,无法精确检测一些疑难杂症,但可以解答老人们的常见问题,起到一定的安心作用。69岁的林奶奶问诊完正在老伴的搀扶下坐到路边的石阶上稍作休息。记者询问时,她略显歉意地指了指耳朵,向记者示意大声一些。听清楚后,她告诉记者她的耳后神经开过刀,所以沟通略有些吃力。不仅耳神经,她先前还因为骨折做过手术,但术后本来无恙的腰两侧却开始酸痛,通过今天的咨询才解开了心中的疑惑。“今天来看病,医生一给我解释,我就明白了,是因为填充材料撑大了骨头间的缝隙,所以会感到疼痛,属于正常现象。”
林奶奶认为义诊的咨询相较于每次去医院看病所做的各类检查便捷了许多。她告诉记者,如果去医院“要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什么核磁共振、加强CT啊,以前都做过无数遍了。 义诊流程跳过了各项检查项目,也给老年人带来了良好的问诊体验。
义诊现场也不乏路过“看热闹”的老人。10点36分,记者在义诊出口处遇见了王阿姨,她正在向社区志愿者了解到义诊基本信息后,临时加入了排队的行列。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 ,为照顾先前没有得知义诊消息的老人,进场只需出示健康绿码,没有其他特殊要求,如果携带医保卡可以方便后续预约挂号。“主要是为了他们(老人)方便,来了现场就可以看(病)”。入口处欧阳路街道办的志愿者李女士告诉记者。
较低的准入条件也带来了就诊人数多、排队时间久等问题。义诊上午9点30分开始,10点30分义诊开始一个小时后,入口处的队伍仍维持在20人左右。10点42分下起了雨,地面上出现少量积水。此时排队的部分老人陆续散去,仍有7人在遮雨篷下继续排队。
11:10分左右, 排队的老人们基本上都已经进入问诊区了, 但是,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科的曹烨民主任的诊位前,还有7、8个患者在等待就医。现场负责控制放行的社区志愿者李女士告诉记者,“现在来的基本上就是冲着曹烨民医生来的,他在治疗老年人血管病这方面特别权威。现在我们基本就不放人了,就算放进来也看不完。”11:15后,一些特地求诊热门专家的老人都被李女士劝回。
曹烨民医生诊位前等待看病的老人
社区建设惠老服务,打造“最好的养老院”
欧阳路街道服务办科长介绍,本次鲁迅公园的重阳义诊活动是由虹口区老龄办联合区卫健委策划主办,街道协助现场的组织和承办。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虹口区江湾医院、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虹口区牙病防治所在内的6所医院的专家医师在场坐诊。
颈椎不好的陈大爷在医生的建议下准备去医院做系统全面的复诊,记者注意到,大爷离开问诊区时手中拿着自带的病历本和刚刚拿到的增设票号。
一些医院还为义诊现场的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了后续部分专家门诊的预约名额,方便其去医院接受进一步诊疗观察。“义诊咨询只能解答一些基础疑惑,现场缺少诊断仪器,进一步检查和具体治疗还是要走正常的流程。我们的患者群体非常大,平常挂号很难,对于挂不到号的病人。我也和医院协调了,希望每次能给他们增加适当的号源。”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脉管病科主任曹烨民表示,“上午的病人不少都拿到了医院增设的号,下周我可能要忙到下午两三点了。”
公园里的立牌
陈大爷腿脚不好,儿子在外地工作,除了颈椎的大毛病,平时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去医院不太方便。好在街道为他介绍了社区医院的服务信息,他签约了居住地段内社区医院的家庭护理医生。陈大爷还告诉记者,“(医生)平时隔一两个月就一个电话打过来问我的身体近况,一些小毛病很快就能够解决,非常方便。”
像陈大爷这样的高龄独居老人还有许多,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求助社区和街道是一种相对有效的解决方式。王女士是欧阳路街道服务办一位负责居家养老咨询的工作人员。早上8点半来到岗位,下午5点结束工作,除处理电话咨询之外,她平均每天需要接待3到4位老人。
对于老人们的健康问题,王女士大多建议他们去附近的社区医院进行专业咨询。“我们地段旁边就设有一个社区医院,有需要的老人可以在那里联系家庭医生或者签约护理。”关于养老与生活问题,王女士会在协调后给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法。“各种问题都有,比如牛奶和爬楼机的配给,还有优待证的办理认定。老人要找保姆或者找养老院也会来问我们,我们会帮忙筛选附近哪些养老院符合他的要求,给出相应的建议,成效还是蛮好。”
社区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透露,社区平时也会主动在鲁迅公园里组织许多面向老年人的文娱休闲活动。“一些惠老活动常见的老年读书会、乐队演奏啊,这些前期准备工作都是我们在组织或者对接,场地的安排布置啊什么的也是我们负责。”街道每个月都有一次慰民服务,每天都有编织小组,老年舞蹈队,民乐团等日常活动,每次会有十到十几位老人参加。“这种活动已经是很长时间累积下来的成果了,老人们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圈子,不需要怎么宣传就会来。”
今年72岁的葛大爷是鲁迅公园的常客,退休的日子里,来公园里打打拳,听听歌,和老朋友们一起谈天说地,是他每日的必修课。葛大爷表示,自己很喜欢参加这些为老年人开设的文娱活动,尤其是每周六日来公园演奏传统老歌与革命歌曲的铜管乐队,能够让他回忆起往昔的日子。“对我们这些退休的人来说,公园就是我们最好的养老院,是老年人社交活动很好的场所”。
老人们在鲁迅公园中演奏手风琴和合唱
公园还有一些科普性质的讲座活动,比如防诈普法活动和中医药健康科普,也给老人带来了实际便利。欧阳路街道张先生所在的街道部门“平安办”主要负责辖区平安建设,他表示,“法律咨询,反邪教,防诈骗科普,人民建议征询和慰老服务,这些都是社区经常会安排的活动,每个月都有三次或者四次。”
“唉,你不要给微信,上次活动人家警察都讲过了的”。受访者林奶奶的老伴劝阻了正要给记者留下联系方式的她,经记者解释后其不好意思地表示自己之前在公园内与老伴听过反诈骗宣传活动的宣讲,日常生活中也注意着提防。“没事做就来兜兜公园,经常能碰上这些特地针对我们老年人的防诈骗的科普活动,这样的活动还是蛮好的,久而久之警惕性也变强了!”
“她们五六十岁刚退休的人眼睛好,喜欢热闹,我75岁的人了,唱歌跳舞做东西不太参加的,平时就来公园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家住四川北路的王奶奶表示,比起文娱活动,她更愿意参加一些关于中医药健康与养生的科普。“社区搞的活动不像外面那样推销保健品,还是蛮好的!”
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1日,作为全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虹口区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的比例达到了42.5%,这意味着每10个人里面,就有4个以上是退休的老人,因此养老和健康服务需求压力很大。而据虹口区人民政府预测,虹口区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数量,到2023年将达到顶峰30.69万,占比为45.6%。
尽管压力重重,居家养老工作人员王女士认为,惠老助老服务需要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落实,“我们做咨询,也是尽可能多为老人解决一些问题。”平安办的张先生还表示,关于如何更切实为老年人谋福利,街道社区也在进一步探索中。
采写 | 20新闻 胡凝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