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阅”天,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春日阅新知,传播思无界”中外学生春日阅读交流会于4月23日 13:30在必威Betway东盟体育105室举行,来自本科和硕士不同专业的数十位中国学生和来自巴西、日本、韩国的留学生共同参与了此次读书会,以书为媒展开跨文化交流。


首先,在卞冬磊教授简短介绍书目后,本次读书交流活动拉开帷幕。三位研究生同学首先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分别讲述了《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民众人人自危的社会情况以及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接着,卞冬磊教授仔细地帮同学们分析了线索,将时间和地点双线并行,以流动的人群构建出一个宏观格局,并提问如何从历史学的角度如何看待世界的变迁,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切思考和热烈讨论。



翻阅《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与《寻求正义:1905-1906年的抵制美货运动》两书,仿佛穿梭于历史的褶皱之间。孔飞力笔下1768年的“叫魂”恐慌,揭示了谣言如何成为权力与民众焦虑的共振器——从底层百姓的生存恐惧到官僚体系的疲于应对,最终演变为乾隆帝借机整肃官僚的工具。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失控,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传统社会权力结构的脆弱性。
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则展现了另一种集体行动的觉醒:当民族尊严遭受《排华法案》践踏时,学生、商人、市民通过罢买美货构建起近代中国的抗争范式。不同于“叫魂”事件中自上而下的权力操弄,这场运动是民众自发的权利诉求,标志着传统宗族社会向现代公民意识的转型萌芽。
两场相隔百余年的社会震荡,共同叩问着历史的回音:当个体被裹挟进时代洪流时,恐惧与愤怒究竟是被权力规训的工具,还是催生变革的种子?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个时代普通人寻找出路时,那份既脆弱又坚韧的生存智慧中。
卞冬磊教授引导讨论“历史案例对当代国际传播的启示”,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切入口提出对信息的掌握是权力体系的一个难点,总结两本书的本质都有全国性的问题,并且提出思考:从之前的报纸到如今的新闻网站等,新闻终端如何在历史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需要通过穿透性的洞见来体察。


最后,本次春日读书会还设置了中外学生互动交流环节及抽奖环节,活动在同学们热切的讨论交流和幸运同学的中奖欢呼中圆满结束。
通过对这两部著作的共读,本次春日读书会不仅深化了学子对传播史的理解,也是必威东盟体育平台国际教育中心为促进中外学生相互交流而设立的“新知计划”项目的组成部分,搭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桥梁,呼应了“以阅读消弭文化边界”的初衷。
图文 | 冯思雨
编辑 | 刘妍君
审核 | 杜彬彬